关于优化政策供给 促进新农人创业就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3-4 16:46:00  阅读数:1204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聚焦强化“新农人培育”全链条政策供给,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加充足的“阳光雨露”,激励了一大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4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的农创客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然而,当前制约“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因素仍然不少,突出表现在:

一.乡村人才出现“断代”难题。充足数量和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然而农村正面临着生产领域一线劳动和农业管理人员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受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薪资待遇、产业发展与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质量“新农人”很难被吸引扎根乡村、扎根农业,人才“不想来、不愿来、待不住、做不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村电商、农旅发展、乡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新农人”十分紧缺。

二.“无地可用”问题突出。近年来土地政策和用地指标趋紧,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受限,不利于“新农人”及其项目的落地及培育。

三.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新农人”带头人资金积累有限、来源渠道不多,创业初期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此外,由于抵押物不足值、抵押范围小,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较为突出,刚起步新农人贷款更难。新农人提到:“银行贷款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需要抵押,有的看规模,有的需要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人担保。”那些刚刚起步、规模较小的新农人由于资产少、 担保人难找,获得贷款难度更大。

 

建议:

一.深化“新农人”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推行分类型分层次、个性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重塑高素质农民培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农人”创业孵化、基层农技推广等四大体系,形成集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实训孵化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新农人”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乡村人才质效。同时,健全农民培训机构准入、认定、评价和退出全周期管理机制,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人才经济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健全多工种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全面打通乡村“新农人”成长的“天花板”。 

二.探索建立“新农人土地使用”改革示范区。“新农人”发展与建设用地矛盾涉及乡村振兴与用地法规之间深层次问题,需要深入改革与探索寻求破解。建议国家支持“新农人”培育工作走在前列的地区,建立“新农人土地使用创新试验区”,对“新农人”用地问题进行探索,鼓励“新农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支持成片土地优先向“新农人”流转用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可复制经验向全国推广。

三.完善“新农人”金融服务保障机制。建议金融机构根据“新农人”的贷款需求开发适宜的金融产品,为“新农人”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同时,推动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不断满足“新农人”对农业保险的多样化需求,让广大农村真正成为新农人创业创富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