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中国经营网: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聚焦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发布时间:2023-3-3 8:44:00  阅读数:2590

 

“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既是党对我的信任,也是群众的期望,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要继续尽好职,履好责,把百姓的急难愁盼、企业的心声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只要人民需要,尽责履职就永远在路上。”日前,再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如是表示。

而随着2023年全国两会临近,张天任也进入了一年中忙碌且充实的履职阶段。《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今年两会期间,张天任将带来《关于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关于大力促进碳交易加快“双碳”战略落地的建议》《关于大力支持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29项建议。

聚焦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车的心脏,是实现我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能源载体,建立健全完整、清晰、准确的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是助力新能源汽车和二轮、三轮电动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已发布3批共24个行业碳足迹核算方法,但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碳足迹政策管理体系和核算体系。

据悉,动力电池行业碳足迹大数据创新场景应用不足,数据主要来自各行业申报的平均值或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测算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仍不够完善,企业产品低碳认证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振。

针对行业现状,张天任建议,要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碳减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减排路径和目标;制定从原材料到报废回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指导产业链实施碳减排。

对于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的制定,张天任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和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模型,明确碳足迹核算的对象、范围和边界,确保同一类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统一;同时,建立碳足迹测量及评价标准体系,明确计量精度、数据来源等要求,提高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为动力电池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张天任还表示,要建立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产业链骨干企业,围绕能源类型、原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利用,建立口径、标准一致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行业数据库,支持行业内可共享碳足迹的数据获取、存储、挖掘和处理分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

此外,在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的完善上,张天任则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认证标准,规范认证流程;制定评价等级及对应指标,建立新能源动力电池低碳产品评级及公示制度;设计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铅碳、锂电、氢电等多种动力电池碳足迹技术路线并存,打造更多安全高效低碳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应用场景。

加强动力电池循环使用

“资源循环利用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张天任指出。

记者了解到,在动力电池的回收上,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我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张天任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221.6GWh,同比增长92.3%。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为5—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此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约25GWh)。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到137.4GWh(110吨左右),超过2020年的5倍。同时,由于锂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飙涨,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张天任表示,虽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国家、政府的重点支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包括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电池回收价格混乱,影响市场秩序;“小作坊”缺乏回收资质,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部分企业缺乏技术支持,易造成资源浪费。

为此,张天任建议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加强回销一体化企业资质审核,制定处罚管理制度;加强动力电池溯源平台管理,明确电池流向;加强回销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广,推动重点技术规模化应用。

多维度献言碳市场交易

除了建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外,张天任还将视角聚焦在碳交易上。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开市,第一批碳交易正式开启。作为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关键一环,全面碳市场的开启,将全面加速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张天任指出,我国碳排放交易实践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碳市场运行一年多来,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提升空间。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分别是市场活跃度较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具体来看,张天任表示,从当前的交易主体看,全国交易系统仅允许电力行业的2225家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交易主体和产品类型单一,未能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有效传递给其他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碳金融服务等新兴碳业务有待挖掘,全民碳生态圈尚未形成。

“尽管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超过欧盟两倍,但是其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只是欧盟碳市场的5%和1.3%,说明市场参与度不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急需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并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长效管理机制。”张天任表示。

在监管体系完善方面,张天任指出,碳排放缺乏精准监测与管理方法,区域、行业及政府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急需数据支撑。“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发展能效水平缺乏客观、直观的评价依据及体系,区域、行业、企业碳排放水平急需量化评估。”

针对上述行业问题,张天任建议,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通过立法,明确碳中和相关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并指导碳市场、碳交易等工作的开展。”

此外,张天任还建议,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目前碳市场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进行监管,考虑到碳市场又具备明显的金融和市场属性,建议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成立类似证监会、银保监会功能的‘碳监会’或类似监管机构,明确授权其作为监管主体进行碳市场相关领域的监管和业务指导。”

对于如何提升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张天任认为要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打造完整的双碳服务生态体系。”张天任表示。

在提升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方面,张天任建议要加强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工业“碳效码”应用场景是基于新能源云数字经济平台建设的涵盖碳效评价、碳诊断、碳技改、碳金融、绿色工厂、绿电交易等内容的碳普惠应用场景。

张天任举例表示,2021年2月,湖州在全国首创“碳效码”改革试点1.0版,依托国网新能源云,首创工业“碳效码”场景应用,建立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碳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碳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亩均论英雄评价、绿色工厂评价、金融贷款利率优惠等多个领域。现已实现全省49344家规上企业“赋码”,覆盖浙江省41个行业、11个地市91个县(市、区),系统用户逾5万。

2022年4月,湖州又推出工业碳效应用2.0版改革试点,基于碳效评价建设“绿能超市”“绿金超市”“绿改超市”等三大增值应用,推出碳计量、碳效码、碳普惠、碳红娘、碳魔方等产品,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节能减排模式,激活企业主动实施、社会联动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全新治理模式。

为此,张天任建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湖州工业领域碳效改革创新列入国家试点,借鉴推广湖州工业碳效改革试点经验,创新碳普惠应用场景和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三类市场,多跨催生碳排放交易新业态。

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