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实现了预期目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痛点。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碳交易规则,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全国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的政策工具。从2011年起,我国逐渐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及深圳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10年后的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实践充分证明从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统一碳市场逐步过渡的建设安排稳妥、可行,也充分证明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而确立的制度体系、总量控制与分配、交易、履约管理等碳市场各环节机制安排科学、有效。”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说,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活跃度也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碳市场实践尚在起步阶段,经过一年多来的正式运行,也显现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从交易主体看,全国交易系统仅允许电力行业的2225家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交易主体和产品类型单一。同时,碳金融服务等新兴碳业务有待挖掘,全民碳生态圈尚未形成;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碳排放缺乏精准监测与管理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与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成交价格也远低于欧盟。同时,目前碳市场机制主要针对高排放企业,对低排放企业尚缺乏相应的减排促进机制,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和积极性。
有序扩大覆盖范围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需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
“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李书福说,应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
“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张天任表示,同时,要加强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创新碳普惠应用场景和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3类市场,催生碳排放交易新业态,提升碳市场交易活跃度。
杨智说,为更好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依托“中碳登”加快建立碳清算所,建立绿色征信与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有利于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提升。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业内人士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发挥市场化机制,增强碳市场活跃度。
李书福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比如,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自愿减排(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激活碳市场流动性,提高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张天任也表示,要健全全国碳市场配套制度,提升市场主体积极性。研究重点行业碳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打造完整的双碳服务生态体系。
张天任说,要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碳中和相关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并指导碳市场、碳交易等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