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电动轻便摩托车发展 满足多样化绿色出行需求的建议
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日益增大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与期待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电动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电轻摩”)作为一种绿色、便捷、灵活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
2024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电轻摩,将对完善城市零碳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绿色出行便利性、拉动消费促增长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体现为:
一.稳就业、促增收,成为提振消费新引擎。电轻摩因车速和重量的优势,相较电动自行车,其在城市通勤、即时配送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消费潜力,发展电轻摩将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经济活力,带动家庭收入提升与消费升级,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有力杠杆。
二.增加出行选择,缓解交通压力,成为零碳城市建设新支撑。一方面电轻摩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另一方面电轻摩的“绿色”属性,可以减少碳排放,为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快“油改电”,开拓国际大市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电轻摩的发展将为传统摩托车行业绿色转型按下“加速键”,推动产业向着电动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方向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国产电轻摩出口业务。
虽然发展电轻摩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但调研发现,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政策长期从严,管理存在“一刀切”。目前全国有超过200个城市长期施行的“禁限摩”政策,电轻摩虽为电动两轮车的细分品类,却因其机动车属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部分地区对电轻摩的管理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致使电轻摩上路常面临限行、禁行、罚款、考证难、上牌难等问题。
二.车主素质不一,交通违法行为增加安全隐患。新国标规定电轻摩的最高车速允许控制在50km/h的范围内,整车质量允许超过55kg,相比于电动自行车,电轻摩车速更快、体重更大,驾驶员交通意识淡薄,出现闯红灯、逆行等违规操作而发生剐蹭、追尾时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非法改装屡禁不绝,不利行业健康发展。部分车主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或个性化的外观,对电池、电机等电轻摩的关键部件进行非法改装,不仅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能,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无资质的“小作坊”改装厂,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部分城市放开限制,全国推广仍需政策驱动。去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如江苏盐城市、无锡市,广东中山市等已经出台或拟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电轻摩上牌上路。但电轻摩产业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仍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
据此建议:
一.放宽上牌限制,提高电轻摩上牌效率。简化电轻摩的上牌流程,降低上牌费用;以社区为单位设置电轻摩便民上牌点,提高上牌效率,方便更多市民选择电轻摩作为出行工具。
二.推广考证制度,简化电轻摩考证流程。建议参考并推广先行城市的做法,简化电轻摩驾驶证的考取流程,缩短培训和考试周期。驾驶证的下乡考试推广要进一步深入实施,鼓励电轻摩驾驶者参加安全驾驶培训,提高他们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规,提升电轻摩管理精度。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更加明确和统一的电轻摩管理政策,包括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细化电轻摩的分类标准和管理规定,根据不同类型和用途实施差异化管理,如使用标准、驾驶资格、行驶区域、速度限制等。
四.优化城市道路,明确电轻摩行驶权责。在现有道路情况下,建议电动轻便摩托车借用非机动车道行驶或靠右通行。另一方面建议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设置专用的电轻摩车道,确保电轻摩与其他交通方式分离,有助于最大程度避免交通事故,也便于交警精准执法。
五.加快配套建设,推动电轻摩示范引领。加快点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制订电动轻便摩托车使用管理细则, 并选择部分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扩大放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