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 践行“双碳”战略 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4-3-6 16:05:00  阅读数:2833

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12年来共提交了260件建议、议案。今年全国两会,他围绕“双碳”战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高质量就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重大议题,计划提交26份议案和建议。其中,三分之一聚焦于新能源产业,涉及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优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政策等。

聚焦储能产业发展

 近十多年,国内的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源、网侧对储能的需求由此而生。

 自2017年青海省要求列入规划年度开发的风电项目按照规模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以来,至今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可再生能源配建储能相关政策。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和各地利好政策的出台,新型储能已经成为当下能源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但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新能源发电企业的配套储能电站利用率非常低。“由于储能系统本身并不产生电量,并且充放的度电成本高于新能源发电成本,用储能系统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经济性差,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配储就成为成本项,造成了大量低价低质量储能过剩、储能利用率不高、调度可靠性差等问题。”张天任说。

 针对以上问题,张天任建议,要创新发展思路,鼓励新能源企业租用储能电站,并将年度的租用规模和上网发电量挂钩。同时,建立“同工同酬、同质同价”的电价机制,通过合理的成本疏导,补偿新型储能容量成本。

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

 2022年3月,国家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这是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其作为国家级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战略性定位。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随着国家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公布,各省市及地方均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但落地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张天任说,“尤其在应用端,受制于氢气消费与生产逆向分布的现状,绝大多数地方的氢能应用规划及政策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虽然截至2022年,我国已经批准了氢能五大示范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河南城市群和河北城市群),但张天任认为,目前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还不够强,他建议,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尤其在拥有资源禀赋、运营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以奖代补”落地,从而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同时,在已有明确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区域(包含示范城市群及其他已有地方政策的非示范区域),按照已有规划与政策推进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并全力保障相关补贴能够及时落地,减轻企业研发负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优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税收政策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如今,以废旧物品、固体垃圾等再生资源为主的绿色回收利用市场已成为废旧物获得新用途、新意义的重要场域。而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势头正好的同时,缺少发票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一些从事废旧电池回收的小企业主在张天任于当地设立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了多年来无法获得发票,因此在缴纳所得税问题上陷入两难的困境,这引起了张天任的极大关注。“尽管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必须在收购再生资源环节取得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收款凭证等合法有效凭据,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多为再生资源散户回收者,很难提供合规的发票。在整个抵扣链条上,合规‘起点发票’的缺失,影响着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税法遵从的效果。”张天任说道。

 张天任认为,破解再生资源回收面临的税收难题并探索出助力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税企双方共同努力。为此,他提出试点企业代开、第三方代开、自制凭证扣除、核定征收四种破题方案,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好体现财税政策对产业的调控和引导,更好地为相关企业营造良性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