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杂志:特写丨碳中和,一门价值百万亿的生意
碳中和,一个价值百万亿的市场,全世界的资本都在闻风而动。
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公布,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以146%的财富增速,与李嘉诚和王兴并列中国富豪榜11名、世界43名。2天后,中国A股新能源板块股票在经历了一路疯涨后,一个上午就缩水了1000亿元,但并没有就此扼止股民加码投入之心。
一切的潮涨潮落,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纽带,拉扯着事物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中国农历新年前后,有外国记者根据各国机构和大学的公开数据进行估算,道出一个巨大商机:中美欧日都给出了碳中和时间表,从2021年至2050年,四大经济体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共需投资约85万亿美元。
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后,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所向,是责任,更是机遇。全国两会今天闭幕,会议期间,浙商代表委员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修订铁路运输行业标准,降低电动汽车运输中的碳排放”
汽车行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践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2020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随着欧洲等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将产生大量跨境物流需求。
中欧班列的开通为汽车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物流线路。然而由于目前实行的铁路运输行业标准是基于数十年前的市场环境而制定,对于锂电池运输严加禁止,大大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输成本和运输中产生的碳排放,影响了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含包括锂电池在内的散件)出口。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建议根据电动汽车的产品特性,对现有标准进行适应性修订,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的市场需求,使电动汽车、锂电池散件能够依法合规,通过铁路进行高效、安全、经济的运输,助力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发展与全球主流市场开拓。
“加快电力工业清洁发展,确保实现3060碳目标”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提案中,多份提案围绕着我国能源转型以及“3060碳目标”实现提出相关建议。
在南存辉看来,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装备需求国和制造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的背景,加快电力工业清洁发展和工业再电气化,是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保证。在这其中,电力工业清洁发展和工业再电气化都需要电力装备支撑,能源结构和需求、用能方式的快速变化使我国电力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作为企业家,南存辉更多地从企业的实践层面关注“3060碳目标”将产生的影响。他表示,“3060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效管理,推进碳市场建设,带来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能源供给更加清洁、能源消费更趋绿色、资源配置更靠市场、对外合作更加开放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并将对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制定《低碳发展促进法》,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未来几十年,一方面将有近百万亿美元的高碳能源资产被搁置,另一方面也将推动超万百万亿美元的、与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相关的新投资和新产业,这是电气化一百年来的又一次世界产业革命。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提出,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由于我国碳市场尚处建设初期,目前尚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
胡季强建议制定《低碳发展促进法》,确保碳市场的权威性,为碳市场的建设提供相应法律支持,从而使碳市场具备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的能力。同时,推动建立科学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建立碳排放的科学核算体系做法律背书。
“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能源革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他呼吁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并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引导开展市场化运营。
张天任建议,国家应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可以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有利于削峰填谷,使不稳定电力平滑输出;其次,在常规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可替代部分昂贵的调峰机组,在实现调峰的同时,还能解脱被迫参与调峰的基荷机组,提高系统效率;在输配电环节,储能系统能起到调峰和提高电网性能的作用;设置于用户侧的储能系统,通过电力储放可以提高供电安全性和经济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表示,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随着节能减排成本的逐渐提高,极大刺激了减排新技术研发,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大力实施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不仅体现了电能替代这一重要举措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清洁低碳发展的优越性,还有助于我国减少对油、气等能源资源的进口依赖,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应编制道路运输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尽早实现交通运输业碳达峰”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有关碳达峰的提案中提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下,道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碳排放中,占比高达84%,理应成为减排的重要发力点。
沈南鹏建议,为尽早实现交通运输业碳达峰,加强低碳交通系统建设,应编制道路运输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基于实时数据建立在线监测平台。第一,结合行业特殊性和新技术,编制道路运输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探索引入机器学习等在排放数据收集中的应用,提升移动排放源溯源准确率;第二,由生态环境部牵头,通过推进全国层面的遥感监测,远程OBD监控、排放检验等移动源实时数据采集和联网共享,加快建立道路运输领域能耗与排放在线监测平台。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