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2021全国两会||天能股份董事长张天任:低碳发展、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发展重点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股份董事长张天任把关注重点放在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他认为,2021年,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关键阶段,更是中国整个经济持续进步的重要时间节点,“期待国家能够围绕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同时,继续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应的政策;在智能汽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智能汽车发展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实现长远的良性循环发展。
♦善用政策工具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任何一次的需求侧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汽车产业、汽车领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张天任强调,汽车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民用制造业,也是对消费领域作用最明显的领域,针对税收、就业、消费乃至对GDP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价值。其中,新能源领域的火爆程度更为明显。在产业的驱动价值上,有三大要素值得关注。首先,伴随中国的持续耕耘和开发,动力电池产业的价格正在趋于稳定。其次,中国乃至全球都明显提出了扩大动力电池产业的占比。最后,在宏观低利率背景下,动力电池投资具备极高的吸引力。因此,不论是技术、应用、市场变化还是政策鼓励,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会具备极大的上升潜力。
“政策当然是助力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天任表示,从产业角度上来判断,希望国家持续推进以旧换新,这是最为直接、简单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方式,期待国家后续能够在这一政策上持续发力,推动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除此以外,希望能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放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继续征购置税、公共领域电动化、扶持基础设施等措施,尤其是在智能汽车上有更为完备的建议,指导产业的良性发展循环。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对汽车而言,张天任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发布催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持续加大发展,力求更好实现运输工具的低碳化建设。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需要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大方向,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产业变革,加快向低碳、近零碳、零碳深度转型,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开始,实现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实现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既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对政府、行业机构、企业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产业的共同课题,产业各方应协同共进,合力推动目标达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张天任表示,“双积分”政策的本质含义,是为了加快国内车企向新能源车型转型的速度。而为了顺应国家的各项目标,对于企业而言,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策略,仍然是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自身以及国家贡献自己的价值。
♦政策、产业、市场合理推动核心技术发展
在张天任看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汽车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2021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爆发,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也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还处于爬坡过坎期的当前,新能源汽车从技术上、从品质上、从消费者的感受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对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而言,首要有利因素必然是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助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次,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增长,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大力推广产业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仍然在快速增长、发展,也会助推产业的持续发展。不利因素层面上,当下我国的动力电池的高端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与之也带来了一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外,目前针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汽车核心芯片仍旧依赖于进口,伴随国际间形势、半导体原材料产能紧张以及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汽车芯片势必在长远发展上存在断供的风险。在张天任看来,这些问题要在供应链稳定的基础上,国家积极出台策略方法,助推汽车芯片的国产化与供应稳定。“作为产业方而言,也要积极联动起来继续产业工作,设立专门的汽车芯片研究专项工作,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积极联动,共同推动汽车芯片的研发作业,力求更快、更好实现芯片空白的填补。要从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制定芯片的要求和技术门槛,进一步扩大行业标准的制定,确保芯片质量符合要求,供给更多的国产汽车使用。”张天任说。
♦动力电池的目标必须放在持续发展技术力上
“在我看来,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细化动力电池产业的相关标准与要求,指导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针对产业的良性循环,应当做好对企业的准入条件审核,助力市场的稳定前行。最后,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动力电池高端技术与国外仍然存在客观差距,我们的目标将必须放在持续发展技术力上。”张天任说道。
张天任认为,“十四五”期间,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全供应链的产能供给将面临挑战。与之而来的是各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多元化布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新的动力电池新技术将会涌现。
固态电池和刀片电池都是新兴的动力电池技术,对动力电池的产业发展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在固态电池的发展远超预期水平,在优势方面,固态电池所具备的固态成分和结构使其具有更大的能量密度、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好的热稳定性的优势。在续驶里程相同的情况下,电动车所承载的电池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充电速度更快。但固态电池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弊劣势,比如结构稳定性非常敏感,需要依赖更好的内部设计。以及枝晶问题带来的电池失效问题。而最为关键的还是成本问题,作为一项新技术,固态电池在达到大规模量产之前其成本目前来看仍是极高的。刀片电池的突出优势在于安全性,其体积能量密度也相较于传统铁锂电池提升了50%。但上述两种技术实现量产、使用,仍然具备一定的挑战和时间检验。
张天任强调:“如果说,200km续驶可以满足80%的场景,400km续驶可以满足95%的场景,1000km续驶可以满足99%的场景,但无论续驶如何提升,电动车还是无法满足100%的用车场景。因此,里程焦虑的源头是不确定性,只要不确定性存在,焦虑就会存在。要想消除电动汽车的续驶焦虑,就需要车企、各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者和社会管理者,以及逐渐成熟的消费市场共同进步的结果。”
来源:中国汽车报